首页 > 资讯 > 正文
AD

四次修改预案 力帆汽车正与尹明善的造车“轨道”渐行渐远

时间:2018-05-14 15:01:48       来源:NBD汽车        浏览:

力帆汽车,力帆汽车,尹明善

 

还记得“重庆力帆”吗?随着2018赛季中超联赛的开赛,这个使用了将近17年的队名已成为历史。如同这个队名一样,力帆汽车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5月7日,力帆股份(601777,SH)发布的一份《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2018年)》(以下简称《预案》)打破平静。根据该公告,力帆股份拟向不超过10名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61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24.8亿元资金。这些资金将被力帆股份用于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以及偿还银行借款。

近25亿元的募集资金,对于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仅有1.71亿元的力帆股份来说,颇有“赌一把”的意味。难道力帆汽车要开始发力了?

多次修改的募资预案

实际上,此次发布对外募集资金预案,并非力帆股份首次。

2015年5月26日,力帆股份发布了一份《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其中, 以12.08 元/股的股票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 43,046.36 万股(含 43,046.36 万股)的股票数量,募集资金不超过 52 亿元(含 52 亿元)。

时隔一年,力帆股份就对上述募资预案进行了修订。2016年7月,力帆股份将融资规模由52亿元大幅缩减至28亿元,增发数量由4.3亿股变为2.68亿股,发行价也由12.08元/股变为10.46元/股。

一个月后,力帆股份又对该募资预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将融资总额从28亿元再度缩减至22.4亿元。在发行底价维持10.46元不变的情况下,发行数相应由2.68亿股减少至2.14亿股。

 

终于在2017年6月,力帆股份三次修订后的募资预案通过证监会审核,并于同年8月获得证监会核准批文。然而,由于力帆股份股价长期低于10.46元这一发行底价,6个月批文有效期过后,该项募资计划遗憾地以发行失败告终。

算上这次,力帆股份已经在3年时间内对该《预案》进行了四次修改。那这次公开募资,力帆股份能成功吗?

鉴于上次募资计划的失败,这次力帆股份变聪明了,其在《预案》中并未明确发行底价,仅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定价基准日为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截止5月10日收盘,力帆股份股价为6.08元/股,其最近一年的股价峰值也仅为9.12元/股。

偏离尹明善造车“轨道”?

从摩托车制造转型乘用车,尹明善经营了力帆汽车26年,直到2017年正式卸任力帆股份董事长职位。如今,力帆汽车似乎正在偏离尹明善当初的造车”轨道“。

2004年,国内人均GDP指数已经接近1000美元,这意味着摩托车时代已经过去。当时,包括奥克斯、金华青年、波导科技等一批民营企业加入整车制造行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力帆集团也正式由摩托车制造转向整车制造。

从1992年成立的神龙汽车,到2005年成立的长安马自达,这期间国内汽车市场再次兴起合资潮。而尹明善却选择放弃合资,先做自己的品牌。彼时,尹明善曾表示,力帆汽车不需要与其他车企合作。

但如今,力帆汽车似乎已经动摇了这个决定。在5月10日的力帆股份2017年度利润分配投资者说明会上,面对投资者提出的“力帆有没有寻求与像特斯拉这样的实力大公司合资合作的打算”的问题,力帆股份表示:”公司不排除与其他厂商的合作。“

改变的背后是力帆汽车的不堪业绩。根据力帆股份发布的2018年3月产销快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力帆汽车乘用车销量为3.19万辆,摩托车销量为16.21万辆。

按照尹明善当时的规划,力帆要克隆本田模式,即在摩托车原有的基础上向汽车延伸。在2004年转型之前,力帆集团2003年的销售收入已接近50亿元。尹明善预期,如果成功复制本田模式,按照汽车利润是摩托车的10倍计算,力帆集团的利润将达到500亿元。而如今,根据力帆股份2017年年报,力帆股份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仅有1.71亿元。

实际上,与其他自主品牌车企相比,力帆汽车并未输在起跑线上。据了解,力帆汽车首批生产的1.6升经济型轿车,是由当时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为车辆提供发动机的则是克莱斯勒和宝马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巴西TRITEC发动机厂,它同时也为宝马MINI提供发动机。

历经14年发展,力帆汽车这条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因此,在临退休之前,尹明善为接班人布下了“要坚定不移转向新能源”的任务。但事实上,力帆新能源汽车的短暂辉煌也只出现在4年前。2014年,力帆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9万辆,但到2017年这个数字就暴跌到7738辆。今年一季度,力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为1821辆,并仍处于下跌通道中。

从摩托车到传统燃油车,再到如今的25亿元押宝新能源汽车,力帆汽车的这次转型之路能成功吗?

阅读下一篇

面对“忽悠论” 12家造车新势力分别这样回应

12位嘉宾都是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掌舵人或实际经营者,他们对近期的争议有何辩解?他们对自己和其他造车新势力的命运如何看待?